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3月底以来,海南省出现多点散发疫情,上海疫情防控形势也日益严峻。面对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海医一院”)始终把人民的健康放在首位,将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全院2500多名职工,坚守海口,北上上海,南下三亚,多点奋战,全力以赴抗击疫情,为沪琼两地疫情防控工作贡献海医一附院力量。
坚守院区:加强防控 不到48小时再造一个“急诊科”
3月30日,面对日益复杂和严峻的疫情形势,海医一附院召开会议专题研究疫情防控工作,研究短板弱项,采取有效举措全面加强医院防控工作。
当天,来院核酸检测人群激增,其中还有大量健康码黄码人员,医院启动应急预案,增派采样人手,增加安保人员和志愿者维持秩序、保持一米线,并临时新增核酸采样区域用于黄码群众检测,将黄码和绿码人群分区采样,最大限度避免交叉感染。当天完成核酸采样任务10271人次,为平时的两倍。在随后的两天时间里,核酸采样人数继续保持高位。
疫情期间,如果医院门急诊楼被封控怎么办,届时将如何保障急诊患者的就诊和救治?为保障特殊情况下,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4月2日,医院启动建设一个备用“急诊区”的计划,4月4日上午完成。在不到48小时,再造了一个“急诊科”,做到有备无患。
这一备用“急诊科”位于医院门急诊楼前方右侧空地,6顶大小不一的帐篷一字排开,搭建出6间临时缓冲隔离和急诊区,里面配有急救专业医疗设备,边上还停有一个车载方舱。一旦遇到突发情况,门急诊楼采取封控措施,医院将启用应急预案,启用备用急诊区,实现无缝衔接,保障对需要紧急救治的患者的救治。
备用急诊室
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党委书记顾硕介绍,最大的一个帐篷有60平方米,帐篷里面设置了不同的诊区,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齐全,还有胸痛中心、清创区域,比较核心的区域是抢救区,备用急诊区有两个抢救的单元,设备齐全,基本上达到了一般的三级医院急诊科配置的标准。
服务海口 支援三亚:5天千余人次执行核酸采集任务
为了早日实现动态清零,4月3日上午,海口市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启动区域全员核酸检测工作。接到任务后,海医一附院立即启用核酸应急采样队,在一个小时内完成人员选定,当天共派出145名医护人员参加海口市秀英、龙华全员核酸采样,共采样58386人次。随后三天,每天外出执行核酸采集任务的医护人数逐步加码,全院临床科室医护人员轮番上阵。
海口市核酸采样点
4日,共派出179名医护人员赴海口市龙华区24个核酸采样点(含上门采样)执行全员核酸采样任务,完成采样55830人次。
5日,270名医护人员奔赴秀英区和琼山区各采样点执行采样任务,完成采样79330人次。
4月6日,再次派出医护人员390人龙华区采样,从中午暖阳高照,到晚上披星戴月共完成采样任务127311人次。这一天创下了海医一附院单日外出执行核酸采样任务人数之最和采样任务之最。退休返聘职工、海医一附院病理科学科带头人翁阳等许多退休老主任也积极参战,服务辖区群众。
4月3日至6日海医一附院共派出约1000名医护人员执行海口市区域全员核酸采集任务,采集总量323795人次。
4月6日晚,海医一附院接到支援三亚核酸采样工作的任务后,再次向全院各科发出通知,组建百人队伍赴三亚支援,这是3月份以来该院第二次组织百人核酸采集队支援三亚核酸采样工作。
海医一附院支援三亚部分医护人员合影
今年2月底,医院消化内科90后年轻党员医生邓佳列曾主动报名支援三亚疫情防控工作,3月底海口报告第一例确诊之后,他就立即报名参与核酸应急采样工作。最多的一次是他一个人一天就完成了500余人的采样。4月6日晚接到支援三亚核酸采样的任务后,他立即返回医院工作岗位加班整理未完成的病例病案工作,直至凌晨3点多才休息。第二天5点多就起床,6:00集合,6:30随102人医院核酸采样队奔赴三亚。
7日上午10:40,抵达三亚后,支援三亚核酸采集队简单的午饭后于11点多投入核酸采集战斗,最晚的一组一直工作到晚上8点多。当天共完成核酸采集任务19951人次。8日,一早匆匆吃过早餐,102人核酸采样队又继续分赴三亚5个社区的采样点执行全员采样任务。
3月3日-4月9日,海医一附院共计派出1832人次采样人员,累计完成473895人次采样任务。
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打有准备之战,做到有备无患,采样物资、采样人员,一样都不能少,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时无备。自2020年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以来,海医一附院就建立了防控物资储备库,根据疫情防控需要,至少备足一个月的物资储备量,并根据疫情形势进行动态调整,核酸检测设备也在逐年增加,检测能力不断提升;2021年,医院又组建了一支360人的核酸应急采样队,进行了多轮鼻咽拭子采集和穿脱防护服隔离衣培训,随时能够应对突发的大规模人群应急采样任务……这一系列举措,为快速反应,有效应对本来疫情打下了坚实基础。
竭力守“沪”:千里驰援 奋斗不息
3月底以来,上海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数量持续增加,疫情防控形势严峻。
海医一附院61人援沪医疗队出征援沪
“再次请战出征,我去过湖北,我有丰富的经验!”“我是党员,我一定要去!”……得知组建援沪医疗队的消息后,医护人员第一时间纷纷主动请愿。“当年支援湖北我也提交了申请,然而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去成,一直是心中的遗憾。”
4月2日下午,接到支援上海的任务后立即向全院医护人员下发通知,征集医疗队员,在不到半小时时间内,一份61名成员名单的援沪医疗队出炉,海医一附院援沪医疗队的成立。
“不到20分钟就完成了47名护士的报名工作,大家都非常踊跃,积极响应。”医院护理部主任王丹心说,“每个护理单元都有人参与到本次医疗队,她们的家里也都非常支持。”
医院医务部主任容琼文介绍,大家的报名积极性非常高,因为名额限制,最终只选了10名医生,不仅有内科、外科医生,还有来自医技科室的医生。因为平时有预案,事先有储备,出征所需的各类物资也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了准备。
本次医疗队含10名医生、46名护士、1名院感专家、2名院感督导员和2名管理人员。以80、90后为主体,其中90后25名,80后31名,70后5名。
4月3日下午,海南省援沪医疗队在海口美兰国际机场集结,总计908人。16:20分,医院党委副书记王继浩率队随省援沪医疗队登上了飞往上海的专机。
“上海,我们来了!我们一定不辱使命,坚决圆满完成任务!”海医一附院援沪医疗队领队、医院党委王继浩副书记在出发前接受媒体采访时铿锵有力地说。
抗击疫情分秒必争,党组织要发挥好坚强堡垒作用,党员队员要发挥带头作用。在飞机上,医院援沪医疗队临时党支部成立。抵沪驻扎后,援沪医疗队就立即投入工作,装卸完物资已是4月4日凌晨0:30,随后又连夜进行了院感培训。
“一定要做好自身的防疫,保证零感染,圆满完成任务,顺利凯旋”出发前,医院党委顾硕书记的叮嘱牢记在援沪医疗队队员的心中——抗击疫情,要先保护好自己,才能更好地守护他人。4月4日——5日,队员们反复进行防护服穿脱练习和考核,一个动作一天起码要练习十多遍,大家互相点评、快乐分享,在互助中共同提高,最终全员通过省卫健委交叉考核。与此同时,驻地环境院感管理、进舱踩点、工作方案规划、物资筹备等各项工作也在快速推进,有条不紊地进行当中。
海南卫健委副主任李文秀主持入仓动员仪式
“作为海南援沪医疗队首批进入方舱医院的队员,我们深感使命光荣,我们必不负众望,圆满完成任务。必胜!”4月6日晚22点多,在从驻地前往方舱医院的路上,张玉卓医生带着援沪医疗队队员们表达了全力以赴完成使命的坚定信心。
4月6日晚23点,首批队员44人进驻上海华亭学联方舱医院。其中医生10人、护士31人、院感人员3人,由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援沪医疗队队员、心内科医生张玉卓担任组长。
进入方舱后,医护人员们按原计划进行分组分工,进一步熟悉岗位职责、床位布局,做好接待患者的最后准备工作。
“一入方舱,我们就抓紧熟悉医院的环境、床位布局。规划男女分开病区。”
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援沪医疗队队员、主管护师周梦菊。
7日0:30,随着两辆大巴车患者身穿防护服有序下车、进舱,华亭学联方舱医院开始正式收治首批核酸检测阳性的无症状感染者及轻症患者。
“第一批患者共两辆大巴车,我们的医护人员按照各自程序,引导患者到不同区域,安排床位,告知住院注意事项,并安抚患者情绪。”张玉卓医生介绍,“因为刚开舱,许多车辆送来很多患者,整个凌晨可以说忙个不停。昨夜至今晨的6个小时,我们第一组共收治519名患者。患者病情比较平稳,情绪也较为稳定。”
首批519名患者中,最小的有4名6岁儿童,年长的有80多岁。“如果有一家人的,就安排住一起。对于像盲人这类的弱势群体,我们也尽量安排靠近护士站的位置” 周梦菊说。
华亭方舱医院实行分班轮值,6小时工作制。
9日晚上,海医一附院三名高级职称中医师随海南省第二批援沪医疗队出征上海。该院援沪医疗队人员达到64名。
海医一附院医护人员在方舱医院内照顾病患
关键时刻显身手,2020年初支援湖北抗击新冠疫情的时候,海医一附院是海南第一批援鄂医疗队的主体单位,也是海南援助湖北医疗队中派出人员最多的医疗机构,占了十分之一。今天,面对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海医一附院人再次挺身而出,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发扬医院“快速反应,拉得出,打得响”的光荣传统,发挥抗疫经验丰富的优势,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不怕苦、不怕累、艰苦奋斗,全力以赴做好各项防控和医疗救治工作,保障好人民群众的就医,守护沪琼两地人民的健康。
文章链接:https://www.ehnjk.com/article/1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