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属于碘缺乏地区,沿海地区居民碘营养总体水平适宜,但发现个别地区的孕妇碘营养不足;虽然沿海地区生产海带、紫菜等富碘食物,但除个别家庭外,当地居民整体食用频率和食用量都较低,在未考虑烹调损失的情况下,沿海地区居民膳食中的碘大部分来自加碘食盐。如果沿海地区居民食用未加碘食盐,其大部分居民碘摄入量就会低于国际组织和我国推荐摄入量,碘缺乏发生的风险很大。海南省疾控中心专家表示。长期摄入碘不足,将会导致碘缺乏病,它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克汀病、地方性亚临床克汀病、单纯性聋哑、流产、早产、死胎、先天性畸形等。
为应对和加强地方病的防治工作,三亚市从1996年下半年开始对碘盐加工厂、碘盐批发店及食盐零售点和居民用户进行监测。1995年碘盐覆盖率为52.5%,8-10岁小学生甲状腺肿大率为6.91%。1999年8-10岁学生尿碘中位数为87.07μg/L。经过多年的碘缺乏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对碘盐生产和流通的管理以及每年对碘缺乏病的监测,三亚市碘缺乏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09年经省卫生厅考评达到消除碘缺乏病的标准,并于2010年经国家考评达到消除碘缺乏病要求。
久久为功 防治工作显著成效
地方病是影响地区整体健康水平的关键因素,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等条件难以根本改变,必须建立可持续防治地方病机制;避免病情反弹需久久为功。然而地方病的重病区往往分布在贫困、偏远农村,往往越贫困,病情越重,形成“因贫致病、因病返贫”的恶性循环。
三亚是充分分析所处地理环境、自然因素等原因,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将碘缺乏病防治纳入地方政府议事日程,成立主要领导负责的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将碘缺乏病防治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每年由市政府副市长召开1次联席单位会议。市防治碘缺乏病工作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组织落实本方案确定的任务措施。据2022年的碘缺乏病监测显示8-10岁儿童尿碘中位数为221.3μg/L,甲状腺肿大率为0.00%;碘盐覆盖率为碘盐覆盖率96.51%,合格碘盐食用率为91.04%,孕妇尿碘中位数为116.4μg/L,各项指标均达到消除碘缺乏病的标准,持续维持消除碘缺乏病状态。近三年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消除标准,继续维持消除碘缺乏病状态。
双管齐下 将防治融入生活
为解决碘缺乏病的根源问题,三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三亚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安、质量技术监督、盐务等部门形成合力,从“防—控—管”形成组合拳,将防治工作融入日常生活,将监测工作常态化。三亚市疾控中心每年加强碘缺乏病防治的监测工作,并要求辖区医疗机构对二度及以上甲状腺肿大病人建立健康档案,实行个案管理,每年随访1次,协调患者到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进行体检,确保底数清、情况明。并对有碘缺乏病史的患者形成动态管理监测机制。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还加强检测实验室网络建设,每年盐碘、尿碘和水碘检测均通过国家网络实验室验证。
加碘盐是防治碘缺乏病融入生活化的重要手段,成本低且效果好,为此,三亚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安、质量技术监督、盐务等部门共同应对,不断加大市场管理力度,保障食用碘盐的市场供应,提高市场占有率。同时加大打击假冒碘盐力度,加大盐政稽查力度,规范盐业市场管理;加强食盐经营单位及使用单位的监管,监督其严格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严格执行进货查验记录和索证索票制度,建立食盐追溯制度,确保食盐进货渠道合法、票证齐全有效,并严格按照贮存要求存放食盐,防止因贮存不当引起变质,及时处理不合格食盐产品。
宣传教育 提高防治根本认知
作为自己的健康第一责任人,自我的防治意识是疾病防治的最坚固防线。三亚市持续加大对碘缺乏病的健康教育力度,通过各级医疗机构、地方媒体、知识进校园等方式,针对不同人群采用不同的宣传方式,提高碘缺乏病防治宣传覆盖面,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防治碘缺乏病知识和意识。
在宣传教育中,通过加大医疗机构的医生、学校校医的教育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让他们每个人都成为一个独立的宣传教育网点,加强基层宣传教育能力。同时教育部门积极开展知识进校园、宣讲进课堂等知识普及宣讲活动,加强对学校健康教育课开课情况的检查,督促学校把防治碘缺乏病防治教育纳入健康教育课的内容,开足课时,积极向广大师生宣传防治碘缺乏病的相关知识与相关政策;通过“小手拉大手”方式,从小开始开展碘缺乏病防治知识教育,保证课时落实和教学效果。除此之外,媒体平台也是科普宣讲的重要平台,三亚市联合三亚传媒集团,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新媒体等多种平台广泛宣传,同时采用微信、微博及网站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碘缺乏病防治工作,提高宣传覆盖面。从根本提升自我认识,筑起地方病防治的坚实堡垒。
文章链接:https://www.ehnjk.com/article/2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