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丝剥茧,只为寻找“真相”

编者按:流行病学调查人员是这次抗疫战线一线的功臣。他们默默奋战在抗疫一线,从茫茫人海中寻找新肺炎确诊患者,排查数量庞大的疑似和密接人员,大量付出不为人知。我们选取其中的工作记录,来看看他们工作的实况。

 编者按:流行病学调查人员是这次抗疫战线一线的功臣。他们默默奋战在抗疫一线,从茫茫人海中寻找新肺炎确诊患者,排查数量庞大的疑似和密接人员,大量付出不为人知。我们选取其中的工作记录,来看看他们工作的实况。

抽丝剥茧,只为寻找“真相”

图为陈晓丹工作照

自“新冠肺炎”疫情突发以来,众多医护人员和疾控管理者均在同心抗疫,忘我地奋战着。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还有这么一群人,哪里有疑似病例,哪里就会有他们的身影,他们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追踪病人和密切接触者的生活轨迹,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犹如侦察兵,目的只为寻找引发疾病后面的“真相”,这群人就是医院感染管理与疾病控制员。

2月11日,那天刚好是我第一次值班。 下午17:22,我接到欧阳范献主任电话,称神经外科一区刘医生来电,反映该科住院患者宋某手术后CT检查结果提示:右肺散在多发渗出较前明显增多,病毒性肺炎可能(范围++),怀疑为新冠肺炎疑似病例。欧阳主任要求我到病房对宋某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指导防控。疫情就是命令,接到指示后,我立刻在电脑上查阅了病人的相关信息。

17:45 做好一级防护后,我和刘海珍一起,便带着几分疑虑和忐忑的心情,来到了病区。

“丹姐,我们能回家吗?”,在医生办公室,好几位已经下班的医护人员就迫不及待地围了上来,用略有恐慌的声调向我们询问,眼神中充满了焦虑。“大家不要怕,先稍安勿燥,我们先了解一下病人具体的情况”,此时我很自信而坚定地说了一句,因为我知道,我必须这样。短暂地安抚后,我便将目光转向了主管医生,与他一起找到患者家属。通过与患者母亲的当面沟通,并电话联系患者的父亲、姑姑及身在广西的堂哥等密切接触者了解相关情况后,我们有了基本的结论:患新冠肺炎的可能性不大。理由如下:

1、患者首次发病是在23天前,同行的密切接触者均无不适感。患者为海南籍,在广东东莞跑业务,1月17日和堂哥开面包车回广西北流。1月19日患者开车回海南过年,同行者有患者的奶奶、母亲、姑妈,他们常住广西,均未接触湖北籍人员,也无湖北旅居史。回琼当天晚上,患者感不舒服、乏力,前往我院东湖门诊就诊,接诊医生文英旭,建议前往总院神经内科专科就诊。1月21日到神经内科,接诊医生为吴映曼主任医师,门诊电子病历记录“主诉:右侧下肢疼痛伴抬举无力半个月;现病史:患者于半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下肢疼痛伴抬举费力,打喷嚏时右下肢疼痛明显,考虑头部病变,建议住院完善相关检查”。后患者自认为无大碍,且因接近除夕,离院于1月22日由父亲开车一家人回儋州八一糖厂过春节。23日~2月2日期间,患者感头晕,乏力,伴流涕,卧床在家休息,春节期间也未能走访亲戚,日常餐饮在房间内进行与父母、奶奶、姑妈一起。电话询问后得知,表哥、父母、奶奶、姑妈均无不适,最早接触者已有25天。

2、多次就诊,医师均考虑为脑部病变,术后发热,抗生素治疗有效。除前2次就诊外,2月3日因病情加重,又开车来我院东湖门诊就诊,接诊医生为曾超胜主任医师,病历记录显示:“8:28 主诉:复视2月。视物模糊,视物成双,伴右侧肢体乏力,伴流涕,余无不适症状”,建议前往神经内科住院治疗。当日入住我院神经内科二区,2月6日转至神经外科一区,2月7日诊断为:松果体区肿瘤并梗阻性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手术后(晚上22:00)最高体温39.9℃,用药头孢唑林钠;2月8日加用万古霉素,18:00体温下降至36.6℃;2月11日患者神志清醒,精神疲倦,构音清晰,言语流利,主诉有多饮多尿等症状,无发热,体温波动在36.4°左右。

3、术前CT无变化,术后出现肺部改变,白细胞增高。2月3日肺影像无特殊,2月7日术前CT显示:与2月3日胸部CT对比,1)腹腔少量游离气体,建议结合临床;2)右肺上叶胸膜下及下叶外基底段小结节大致同前,随诊。2月9日CT提示右肺散在少许炎症(新出现),11日CT提示异常。

抽丝剥茧,只为寻找“真相”

图为陈晓丹工作照

2月8日血常规示CRP 56.03 mg/L,淋巴细胞百分率12.9%,中性粒细胞百分数83.6%,中性粒细胞绝对数13.51*109/L,白细胞16.17*109/L;2月9日血常规示CRP 79.22 mg/L,淋巴细胞百分率11%,中性粒细胞百分数83.6%,中性粒细胞绝对数14.75*109/L,白细胞17.64*109/L。

与在场的医护人员共享分析结果后,大家表示认同,轻松地舒了几口气。为了以防万一,我们还是要求医护人员,在进一步确诊之前,仍需进行必要的预防和自身防护,强化病房管理,在允许的条件下,对患者单间隔离、按流程做好病房清洁、物品消毒,指导陪人做好个人预防,各个环节,必须严格执行。走出神经外科一区办公室,我紧张的心也有少许的放松。21:30左右,回到院感科后,我和刘海珍再次整理经过两个小时的调查所收集到的信息,患者发病前的生活主线条更加清晰在目。我先电话向欧阳主任汇报,并将整理成文的调查报告供院内专家组参考。回到家时,已是晚上11:30,看着爱人给我准备的晚餐,顿觉腹中早已饥肠辘辘。虽感有点疲惫,但回想起和同事们一起进行流调,得出患者患肺炎的可能性不大后,大家如释重负的表情,第一次流调的成就感悠然而生,佩服欧阳主任的预估真是准确,提前进行的流调培训真是非常及时,同时也深深体会到,现场和临床的同事们一起对患者的病情和接触史进行分析,真是一剂解除其焦虑的猛药。

2月12日,当患者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回报为阴性时,我更感觉到了成就感和自豪。

为了进一步稳定科室医院人员的紧张情绪,了解科室当前存在的问题,落实相关防控细节,2月13日,徐剑副院长携医务科韩隆元主任、护理部李敏香主任、感控科王燕萍副主任到神经外科一区指导相关工作,这无形中给予临床医务人员莫大的安抚,进一步提升了抗疫信心。

截止3月1日,我科处理除发热门诊和隔离病房外临床科室上报的疑似新冠肺炎12例,少的只牵扯到一个科,几十个人,多的牵扯多个科室,几百个人;每一个疑似病例的背后,都涉及到家人和社区安全,不容轻视,流调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在新冠肺炎的抗疫‘战斗’中,我为自己能成为这么一群人中的一员而深感自豪。他们常常工作到很晚而不自知,因为他们要跟时间赛跑;不分昼夜,因为他们知道,还有许多人在期待着。就是因为这份责任、这份期待,他们才这样忘我、这样默默地坚持、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反复地确证每一个疑点,那怕被人误解为哆嗦,也毫无怨言,原因是他们必须通过抽丝剥茧般的盘查,才能将一些看似毫无关联的片段信息联结成一条曲线、一个整体,才能查找到‘真相’,斩断疫情蔓延的链条。

文章链接:https://www.ehnjk.com/article/715.html

(0)
上一篇 2020年3月17日 下午1:23
下一篇 2020年3月17日 下午2: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