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我好像……又能做回普通人了。”3月20日,术后第一次复查时,24岁的小林(化名)颤抖着说出这句话,眼里泛着泪光。这个本该在大学校园里挥洒青春的男孩,却被癫痫纠缠了整整十年。这一次,在手术机器人的辅助下,叶富跃主任医师成功为其清除在脑海里“躲猫猫”的致痫灶。
艰难求医:辗转十年治愈希望仍渺茫
小林第一次发病是在14岁。课堂上,他突然倒地抽搐、口吐白沫,吓得同学们惊慌失措。此后,“癫痫”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引爆他的生活。
药物换了一种又一种,北京、上海、广州的医院跑了一遍又一遍,可小林的癫痫发作却越来越频繁,虽已服用5种抗癫痫药物,但效果仍不理想。最严重时,小林一天抽搐十几次,摔得满身淤青,甚至因发作时的呛咳差点窒息。尽管父母掏空家底,辞掉工作也要陪他求医,可得到的回应却是医生们的摇头叹息:“病灶太隐蔽,手术风险太大……
”精准“拆弹”:毫米级微电极锁定“异常电波”
2024年11月,近乎绝望的小林一家来到海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癫痫中心就诊。海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癫痫多学科团队讨论后认为必须立即找到小林的病因。然而通过高精度脑电图、功能核磁,医生发现小林的癫痫信号就像一团乱麻,传统检查根本无法定位,经过薄层功能核磁共振及PET/CT融合初步考虑小林存在左额叶异常病变的可能性比较大。
“上‘立体定向脑电图(SEEG)’!”神经外科叶富跃主任医师拍板道,一定要找出癫痫背后的“罪魁祸首”。
在手术机器人辅助下,叶富跃主任医师等人在小林的颅骨钻了10个仅2毫米的小孔,将10根像“侦察兵”一样的电极精准植入脑深部。经过连续一周的监测,终于揪出了藏在小林大脑左侧额叶的致痫灶——一块发育不良的脑组织,正是它的胡乱放电,折磨了小林整整十年。

病灶找到了,但病灶范围大,病灶位置靠近功能区,若是开颅有一定风险,且小林及家属对开颅感到恐惧排斥,最后经海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癫痫多学科团队讨论决定采用“以柔克刚”的方式,即利用植入的电极释放热能,直接“烫毁”异常放电的病变脑组织。
在立体脑电图监测下,10根电极逐一启动,像精准的“微型火焰”,仅用30分钟便完成热凝毁损。术中没有开颅,也无大面积伤口,小林第二天就能下床走动。


床边病人清醒状态下在颅内深部电极监测脑电引导下热凝毁损致痫病灶
重获新生:回归平凡,拥抱未来
术后三个月,小林的癫痫再未发作。曾经因药物副作用浑浑噩噩的他,如今眼神清亮:“原来不头晕、肢体发麻的感觉这么好!”近期复查结果显示,小林的脑电图一片平稳。这大大重塑了他的信心,准备继续深造学习考取研究生,回归社会,回到正常人的生活。
在小林的病历本上,最新一行记录是“无发作,建议逐步减药”。小林的母亲眼含热泪的握住叶富跃主任医师等人的手,感叹道:“这十年就像一场噩梦,是你们把噩梦打碎了。”“癫痫不是绝症,精准医疗是关键。”神经外科功能组组长叶富跃主任医师表示,像小林这样的难治性癫痫,依靠药物和传统手术难以治愈,但“手术机器人+立体定向脑电图+热凝毁损”的组合拳,既能微创定位,又能精准治疗,能让“无处可寻”的病灶无所遁形。对我们而言,每一个“小林”的重生,都是医学与科技的温度——让失控的“电波”归于平静,让生命重回轨道。(许伟国)
文章链接:https://www.ehnjk.com/article/8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