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王奶奶(化名)再次来到海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海医二院”)肝移植门诊时,她已经较半年前完全换了个样子。“当时我们全家都陷入了绝望,是海医二院肝移植科给我们希望的曙光”,王奶奶的女儿说到。

绝境中的生命呼救
一位肝硬化患者的重生之路
四个月前,在消毒水弥漫的病房里,56岁的王奶奶躺在病床上,蜡黄的面庞浮肿发亮,甚至无法唤醒。这位与慢性乙肝抗争了八年的老人,此刻正被肝硬化失代偿期的魔爪扼住咽喉——四个月前突然发作的肝性脑病,让她颤抖的双手再也握不住筷子,最严重时陷入昏迷,无法唤醒。
“直到妈妈认不出家人,我们才知道病魔已经侵蚀了她的大脑。”女儿红着眼眶回忆,在海南各大医院辗转求医时,降氨治疗和蛋白饮食都成了失效的盾牌。当海医二院肝移植科亮出诊断结果时,所有人的心都坠入冰窟:Child-Pugh C级,MELD评分30,这些冰冷的数字宣告着肝脏已进入衰竭倒计时。唯一生存机会是接受肝移植手术。
生命竞速:无影灯下的生死博弈
12月16日,终于有合适肝源匹配到了。当匹配肝源的消息传来时,李威教授的手术刀却悬在生死线上。由于王奶奶病情危重且存在肺动脉高压、肌少症、重度营养不良等症状。手术风险极大,国内外文献报道类似病例的肝移植围术期死亡率超过50%。肺动脉高压像定时炸弹蛰伏在患者体内,重度营养不良的躯体如同风中残烛。手术室里,麻醉科、重症医学科专家组成的”生命特战队”严阵以待,无影灯照亮的不只是精密仪器,更是一个家庭最后的希望。
“每一根血管的缝合都要精确到毫米级。”李威主任的额角沁出细密汗珠,这些毫米、厘米级的管道接驳工作极其考验医生的细致程度。而手术医生的工作,是要完成接驳,要维持管道的通畅,还要确保每条管道没有渗漏……当门静脉重新搏动起生命的韵律,监护仪上的波形终于跳出了希望的节奏——历经8小时鏖战,这场跨越生死的”器官接力赛”完成了最关键的一棒。
快速康复:ICU里的新生密码
术后因王奶奶无呛咳反射,拔除气管插管困难,予以气管切开并留置人工气道辅助通气。术后第三天,一组数据让守候的医护欣喜不已:转氨酶从巅峰的1089U/L骤降至75U/L,胆红素数字如退潮般从444μmol/L回落,这标志的王奶奶的新肝脏开始工作。更令人振奋的是脑电图监测屏上,象征意识混沌的θ波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健康的α波韵律。
吞咽训练时的每一次呛咳,肌力恢复时的每滴汗水,都化作重生路上的里程碑。两个月后,王奶奶顺利拔除气切导管,开始逐渐恢复正常进食及自主活动。王奶奶的女儿至今记得那个清晨,”这是术后第一次,她清楚喊出了我的名字。”
生命之舟再启航:医者仁心的三重启示
海医二院肝移植科李威教授表示,肝移植是根治肝昏迷及终末期肝病的最有效手段。随着外科技术成熟与免疫抑制剂发展,近年来海医二院肝移植成功率超95%,术后1年生存率已超90%,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他强调,早诊早治才是守住肝病防线的第一道闸门,慢性肝病患者需定期监测,避免病情进展,存在相关并发症的患者应尽早至医院进行综合评估。
文章链接:https://www.ehnjk.com/article/8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