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9日,海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37名学生在海南省人民医院门诊大厅列队集结,正式启动“门诊小助手”志愿服务活动,开启临床医学院医德实践课程系列活动新篇章。本次活动共开展4小时,37名“小助手”分散至19个科室为800余名患者提供了多方面服务。

作为“大医德”培育体系的重要环节,本次活动为党委学生工作部“扬帆启航”品牌活动–医德实践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海南省人民医院(海南医科大学附属海南医院)党委学生工作部、团委、门诊部3个部门联袂策划。项目紧扣“院院融合”战略脉搏,创新构建“医教研”三位一体培养模式,通过“早临床浸润-多临床锤炼-反复临床提升”的阶梯式实践体系,打造全景式临床‘教学平台。

海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晖慧致辞
临床医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晖慧在致辞中深入阐述了“门诊小助手”活动的重大意义与目的。她着重强调,“门诊小助手”志愿服务活动绝非一场流于形式的实践,而是培育医学生医德仁心的重要契机,在医学教育的宏大版图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活动,将成为医学生叩响职业殿堂大门的敲门砖,通过沉浸式的门诊实践,让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始终心怀对生命的敬畏,践行医者的神圣使命。同时,她对学生提出三点期望:珍惜实践机会提升专业素养、遵守纪律注重自身形象、用心服务患者传递温暖。
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康亚西则希望同学们通过此次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深化对医学职业的认知,把课堂上学到的医德规范,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时刻以良好的着装与精神状态,彰显新时代医学生的风采。

海南医科大学附属海南医院门诊部护长覃颖鲜做岗前培训
据悉,在投身志愿服务活动前,学生们已全面接受过系统性培训。内容涵盖:门诊服务流程、临床基础知识、医护人员着装规范、医患沟通技巧等。启动仪式现场,门诊部覃颖鲜护长再次给大家做了岗前培训,为学生投身门诊服务实践筑牢能力根基。
随后,白衣学子们化身“生命摆渡人”,奔赴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肿瘤内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肾脏内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骨科、乳腺外科、肝胆胰外科、妇科、产科等19个科室开启实践征程。“小助手”在各个诊室跟随带教老师接诊患者,或询问病情、写病历、协助老师处理患者病症,或在诊室帮忙测量血糖、操作仪器、进行甲状腺触诊等,或陪同老师参加会诊,见证多学科交流融合。学生们在真实的医疗场景中施展所学,在服务患者的过程中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2022级临本8班邓宇贤同学回忆,上午跟随消化内科王裕宣老师出诊,接诊47位患者。以往觉得书本知识枯燥,这次在门诊,知识变得鲜活起来。一位患者呕吐物呈咖啡样,王老师迅速判断可能是消化道出血,安排转急诊。这次见习,让她对所学知识有了新感悟,学到新知识,也激励自己今后更努力学习。
2023级临本1班高旗同学分享,得益于“班级共建”的培养模式,参加了兄弟学院开展的志愿活动。本次活动中,他在泌尿外科诊室跟着徐建兵老师学习。首位患者是肠梗阻手术失败后尿血的老太太,听其讲述了外地沟通障碍经历。还有黎族大叔擅自停药致病情反复,徐医生用黎语耐心解释,让他明白医患沟通的重要性。写病历时,他体会到“主诉”需追问,“诊断”源于经验。他感谢门诊见习活动,让自己告别纸上谈兵,见识到医生医术与担当,决心精进技能,成为合格医者。
2024级临本8班区博同学感慨到:“身为大一新生,我有幸在关节外科跟随林乔老师学习。一位腰部活动受限且疼痛的患者求诊时,林老师借助病例,介绍并演示托马斯试验,讲解其原理与意义,还分享对治疗与康复的看法,让我对医生的责任有了深刻理解。患者较少时,林老师关心我们的学习生活,分享学医经历,强调解剖学对外科医生的重要性,使我认识到《系统解剖学》的价值。在林老师身上,我不仅学到专业知识与技能,更领会到医者仁心的内涵和责任担当。”
临床医学院也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总结经验,优化活动方案,推进“门诊小助手”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期开展。让学生在门诊实践中深化对职业责任的理解,培育同理心与人文关怀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深化医学生思政教育,推动学生努力成为一名温良且对社会有用的医学生。未来,党委学生工作部还将加强与医院各部门的深度合作,整合各方资源,形成育人合力,不断完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为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医学人才而不懈努力。
文章链接:https://www.ehnjk.com/article/8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