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六院海口医院(海口市骨科与糖尿病医院)骨科团队成功为一名91岁高龄患者实施“左侧双动股骨头置换术”,攻克了老年股骨颈头下型骨折这一高危手术禁区。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次日已能辅助行走。该案例再次彰显了医院在老年骨创伤救治领域的领先技术实力,也标志着医院在高龄人工关节置换领域的成熟应用。
高龄患者遭遇“致命骨折”
4月6日,患者李奶奶(化名)于4月6日在家中不慎摔倒,导致左髋部活动受限,疼痛不已。家属发现后,紧急将其送往上海六院海口医院救治。
经该院急诊检查确诊后,医院立即启动老年骨折绿色通道。经诊断,李奶奶为左侧股骨颈头下型骨折。据该院骨科副主任医师钟海波介绍,这类骨折对老年人危害极大,由于股骨颈头下型骨折完全破坏了股骨头的血液供应,自然愈合率极低,传统治疗方法效果欠佳。且保守治疗需要长期卧床,极易引发坠积性肺炎、深静脉血栓、褥疮等严重并发症。
面对这位同时患有高血压病3级、支气管扩张、轻度肺动脉高压等多种基础疾病的超高龄患者,经过全面评估,该院骨科团队副主任医师王俏杰、陈元良、钟海波决定采用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双动股骨头置换术”为其治疗。
技术创新突破手术禁区
“针对超高龄患者的头下型骨折,双动股骨头置换术是目前最理想的选择,我们采用了两项核心技术。”钟海波副主任医师介绍,一是“球中球”仿生设计,通过双动聚乙烯衬垫和金属头的独特结构,使关节活动范围提升40%,同时将脱位风险控制在1%以下;二是应用3D打印技术精准匹配假体。整个手术仅用时55分钟完成。既保证了关节稳定性,又提供了更大的活动范围,还能避免长期卧床导致的肺炎、血栓等致命并发症。
针对高龄老人患者,该院麻醉团队利用了目前国际先进的单纯神经阻滞麻醉为其进行麻醉。据悉,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对全身的影响较小,单纯阻滞患肢,使用更少的麻醉药,可减少麻醉对患者生理状态的影响,手术后患者从麻醉状态恢复极快,尤其适合超高龄患者实施手术。其次,镇痛时间相对较长,患者术后较长时间感觉不到手术区域的疼痛,舒适度较高,符合目前精准、舒适医疗原则。
“我们不仅要治好病,更要照护好每一位老年患者的身心需求。”考虑到高龄患者的特殊需求,该院还特别启动了“银龄关爱方案”,将人文关怀融入诊疗各环节,提升患者就医体验。术前由专科护士进行认知安抚,术中个性化音乐疗法,术后康复团队术前即介入制定方案、每日床边康复训练等。目前,这套关怀体系已形成标准化操作流程,正在全院推广。
术后次日,李奶奶即可家属协助下下地行走。看着老人精神状态良好,家属激动地说:“没想到这么大年纪做完手术恢复这么快,真的太感谢医生了!”
让更多“银发族”重获行走自由
经过多年临床实践与技术革新,作为海南省骨科医学中心,上海六院海口医院骨科团队在老年骨折置换技术领域已实现成熟应用,目前针对高龄患者的关节置换手术已形成标准化诊疗流程,包括术前评估体系、微创技术升级、快速康复方案以及多学科协作模式等。医院建立的“老年骨折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及快速绿色通道,从急诊评估到手术实施平均仅需36小时,远快于72小时的国际标准。
数据显示,2020年-2025年3月,该院已完成75岁以上老年骨折手术人数680人,最高龄记录106岁,目前,该院高龄老人骨折患者的平均住院日已缩短至8.23天,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让更多老年患者受益。
该院骨科专家表示,随着人工关节材料和手术技术的进步,年龄已不再是手术的绝对禁忌,关键在于个体化评估和精准治疗。
专家提醒防范老年骨折风险
据钟海波副主任医师介绍,股骨颈头下型骨折具有三个显著特征:一是骨折位置特殊。完全阻断股骨头血液供应,自愈几率极低。二是症状表现隐匿。患者往往仅感腹股沟区隐痛,易被误认为普通扭伤。第三,保守治疗需长期卧床,一年内并发症致死率高达20%-30%,因此被医学界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
钟海波副主任医师特别提醒,65岁以上老年人、骨质疏松患者、长期服用激素者以及平衡能力下降者都是骨折高危人群。建议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居家做好防滑措施,保证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摄入。一旦发生摔倒并出现髋部疼痛、无法站立等情况,应立即就医。
上海六院海口医院副院长江潮胤表示,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高龄骨折患者数量逐年增加。医院将持续聚焦老龄化社会需求,优化老年骨折救治体系,通过医疗技术与模式创新,让更多老年患者重获行动自由。(王瀚纳)
文章链接:https://www.ehnjk.com/article/8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