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进ICU、52天生死抢救!这种遗传病,差点要了他的命

“蚕豆青年”力挽狂澜的52天

近日,海南省人民医院的病房里,一场与死神较量的生命奇迹悄然上演。28岁的潘先生因遗传病“蚕豆病”引发致命性消化道出血,两次命悬一线,历经52天的惊险救治,最终在消化内科、急诊ICU、综合介入科、血液内科所有医护团队的紧密配合下重获新生。

这场救治没有惊天动地的宣言,只有医者为生命无声续航的无畏勇气和坚定毅力。

惊魂52天:一场与死神的拉锯战

近日,潘先生因一种名为“蚕豆病”的遗传病导致溶血性贫血入院。起初,家人以为这只是一个普通的疾病,仅需简单的治疗,但随后发生的事情却远远超出了他们的预期。

入院后,潘先生的病情急转直下,消化道大出血、血红蛋白断崖式下跌、凝血功能几近崩溃……几天后,潘先生被紧急转入急诊ICU。综合介入科的李斯锐副主任医师迅速为其实施介入栓塞止血,暂时稳住了岌岌可危的病情。

然而,这仅仅只是与死神博弈的开始。没多久,潘先生因生命体征不稳再次被推进急诊ICU;两天后,消化道出血卷土重来,血红蛋白降至30g/L(约等于正常成年男性的四分之一),血压难以维持。那一刻,监护仪的警报声像一把尖刀,刺破了病房的宁静!

不能再拖了!”消化内科黄永华主治医师当机立断,为潘先生实施急诊内镜止血。术中,黄永华发现患者十二指肠降部溃疡活动性渗血,在毛苇主任医师的指导下,黄永华和林树俏护士娴熟配合,用金属夹精准夹闭了出血点。

命运似乎在考验每一位医者。术后当晚,潘先生再次出血,意识逐渐模糊……此时,如果不及时处理,则极有可能会出现心脏骤停!

深夜的电话铃声再次划破寂静。凌晨2点,黄永华医生接到电话后,火速从家里赶回医院。“再快一点!他快撑不住了。”二次内镜手术中,他一边操作一边叮嘱周莲护士。

随着金属夹一枚枚落下,出血点终于被封堵。但走出手术室时,黄永华仍放心不下,特意将私人电话留给急诊ICU值班医生,叮嘱其若有任何情况,随时联系。

接下来的日子里,这名“蚕豆病”患者由急诊ICU团队24小时轮班监测,输血、补液、维持循环,血液内科精准调控溶血指标。

经过医护人员的悉心照料,潘先生病情终于趋稳,转回普通病房。几天后,这个曾被死神标记的年轻人,带着满身的金属夹和医护写满的祝福,满怀喜悦地走出了医院大门。

医者仁心:那些托起生命的手

我们不是在救一个人,而是在救一个家庭。”消化内科内镜中心毛苇和内镜团队商讨治疗方案时讲道,潘先生是家中独子,年迈的父母与姐姐们因为担心潘先生的病情,彻夜守在急诊ICU门外。“这份沉重的期待,已化作我们医护肩头无声的责任。”毛苇说。

黄永华医生的手机时刻保持通畅,几次深夜实施内镜手术,“潘先生的家属明知抢救风险很大,但救治态度依然很积极,所以作为一名医生,只要患者还有心跳,我就不能放弃!

为了全力救治潘先生,全院多学科医护团队抱着绝不放弃的决心,坚决为患者生命筑牢一道道坚实的防线。急诊ICU的蔡雄伟医生带着团队熬红双眼,只为抢回0.1%的生存希望;主管护师林树俏和周莲,在术中配合得分秒不差,连金属夹的摆放角度都精确到毫米;综合介入科的李斯锐医生,在初期止血后仍每天跟进病情,“我们的目标绝不仅仅是暂时止血,而是让他能活着走出医院!

生命的回响:感恩与新生

出院那天,潘先生的家属拉着医护人员的手泣不成声,他们用最朴素的行动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一面锦旗,三次鞠躬,连声道谢,“以前觉得医生就是个职业,现在才知道,你们是救命的活菩萨!”潘先生的姐姐含泪说道。

二进ICU、52天生死抢救!这种遗传病,差点要了他的命

患者潘先生的家属为消化内科医护团队送锦旗

而对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而言,这场50多天的“战役”同样刻骨铭心。“以前经常听到患者跟我们说‘谢谢’,不以为意,现在越来越觉得这两个字对于患者及家属的分量。”黄永华表示,医学总有局限,但人心可以超越局限。

那些不眠的夜晚,那些与家属的彻夜长谈、在手术台上屏住的呼吸,最终化作病历夹里一张出院小结和一个年轻人即将重启的人生。

“医学的进步从不只是技术的胜利,更是无数双手托举希望的证明。”消化内科主任刘娜表示,潘先生救治的案例,是海南省人民医院多学科协同救治力量的见证。当多学科在同一目标下紧密配合、高效运转时,生命奇迹便有了发芽的土壤。

潘先生出院时向医务人员表达感激时说:“活着,就是最大的礼物!”而这份礼物背后,是一群白衣战士以专业为刃、以仁心为盾,为生命杀出的一条生路。

海南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是一支诊疗设备先进、专业技术突出、临床经验丰富的特色专科团队,连续蝉联复旦版消化专科排行榜华南第六、海南第一,是一支诊疗设备先进、专业技术突出、临床经验丰富的特色专科团队。未来,海南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将继续紧跟医学发展前沿,持续优化诊治流程,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助力实现“健康海南”战略目标!

“蚕豆病”——

隐藏在基因中的无声杀手

这场生死救援的背后,罪魁祸首是一种名为“蚕豆病”的遗传性疾病。它的医学名称是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G6PD缺乏症),患者因体内缺乏一种关键酶,红细胞极易被氧化破坏。

二进ICU、52天生死抢救!这种遗传病,差点要了他的命

危险信号

诱因:食用蚕豆(尤其是新鲜蚕豆)、服用磺胺类或抗疟疾药物、严重感染或应激状态。

典型症状:酱油色尿液(血红蛋白尿)、皮肤和眼白发黄(黄疸)、突发性乏力、腹痛,严重时出现休克、肾衰竭。

救治关键

立即停止接触诱因,快速输血纠正贫血,针对性处理并发症(如本次病例中的消化道出血)。

预防建议

  • 高危人群(家族中有蚕豆病患者)应提前进行基因筛查;
  • 严格避免食用蚕豆及相关制品,慎用可能诱发溶血的药物;
  • 出现疑似症状需立即就医,延误治疗可能致命。(徐维瑞)

文章链接:https://www.ehnjk.com/article/9132.html

(0)
上一篇 1天前
下一篇 2022年12月8日 下午11:15

相关推荐